山东省是传统工业大省,固体废物产量大、来源分布广泛、种类较多,综合处置历史欠账大。近年来随着旧动能的淘汰、改造、升级,固体废物的产出量有所下降,但整体数量依然庞大。
为提升综合处理能力,推进美丽山东建设,山东省近两年来全面加强固体废物防治的统筹部署和制度设计。2017年制定发布《山东省“十三五”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》,提出“十三五”期间山东省规划完成建设危险废物、医疗废物利用处置项目共318项,估算总投资530亿元,到2020年基本实现山东省危险废物、医疗废物的安全利用处置。2018年山东省实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办法修正,明确经营处置原则、条件和规范,细化究责办法。但与技术先进、产业完善、基础较好的省份相比,山东省固体废物处置体系仍不完备,处置形式比较单一,在清运、处理、无害化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。2018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信息显示,2017年山东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7%以上,依然有近13%的固体废物得不到合理处置。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发布方面,整体相对滞后。
基于以上问题,建议从以下四点着手,逐步破解固体废物处置顽疾。
一是健全数据收集发布。固体废弃物来源多样、种类庞杂、成分复杂,每年的产出数据呈动态变化之势。因此,应在山东省范围内建立固体废弃物数据收集、汇总、分析、发布制度,为政府科学决策夯实数据基础。加强固体废物专项调研,可在各地抽调环保执法人员及环保专家组成调查小组,对工业固体废物、危险废物、建筑垃圾、生活垃圾、白色垃圾等内容进行分类统计,摸清各地每年新增产生量、历史存量、有效处理能力及产业缺口,科学掌握固体废物的整体规模及发展趋势。建立固体废物数据库,针对含碲、含铊、含氰废物,及废酸、废碱、废矿物油等类别固体废物,通过GPS全程定位等技术手段,对清运车辆全程跟踪监管,收集实时数据。按照产出来源、数量、危害、处理方法等类目进行数据分类,科学掌握不同固体废物的特性,为合理处置提供科学依据,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落实定期发布制度。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严格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相关规定,如实发布、公开、上报固体废物防治数据,不回避矛盾和短板,积极回应社会关切。对于公开不及时、数据瞒报漏报的地市建立曝光、约谈及究责机制,建立信息公开长效机制。
二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。立足于山东省当前固体废物存量多、综合处理能力不强、循环利用程度不高的现实,应坚持减量、处理、再利用有机统一,一方面合理布局固体废物处置点,另一方面科学规划静脉产业园,撬动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应因地制宜规划处置中心。当前,山东省固体废物处理方式相对落后,仍以焚烧和填埋为主,综合利用水平整体不高。部分地级市甚至不具备固体废物综合处置能力,跨地区清运处理增加了企业的时间、人力和物流成本。为此,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,围绕各地固体废物处置需求,建设综合处理中心和单一处置点,补齐固体废物处理能力短板。应加快静脉产业园布局,将“资源-产品-再生资源”闭环经济模式,引入山东省固体废物处置领域。加强顶层设计,制定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,改变地区间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发展不均的现状,培育打造固体废物利用产业新动能、新业态,撬动循环经济增长点。
三是政策倾斜培育产业。在部分发达国家,固体废物废物处置和循环利用是相对成熟的产业,目前已形成完善的运营机制,集聚起体量庞大的产业规模,对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。因此,山东省应以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实施为契机,将固体废物处置提升到培育新兴产业的高度布局谋划。应健全政策支持体系,建立政策引导机制和奖励机制,积极引导具有资源循环利用及废物处理资质的企业,加入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和静脉产业园的建设。针对参与静脉产业园建设的企业,在基础设施使用、土地、税收以及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及政策支持。培育相关领域龙头企业,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,完善固体废物处理产业体系,激发集成发展优势。应加大技术支撑力度,紧扣山东省固体服务处理产业需求,建立关键技术攻关紧缺人才库,加大相关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,支持建设专项科技实验室,打造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平台,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,以技术水平提升驱动综合利用能力提高。搭建学术交流平台。鼓励相关企业、学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联合,创新举办学术会议、成果展示会及产业供需对接会,加速固体废物处置科技知识、理念传播,加快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转化,提高固体废物协同处理能力,延伸产业链条。
四是拓宽环保教育载体。只有切实提高公众对静脉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、环境效益、社会效益的深刻认识,才能保障公众参与建设静脉产业的积极性。应积极打造环保宣教中心,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和静脉产业园作为城市废物处理场所,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,成立环境保护宣教中心,实现功能拓展,充分挖掘其环境教育的重要功能。定期组织市民入园参观,向公众传达废物零运输、零转移、零排放的理念,传播垃圾分类知识,引导公众养成绿色、节约、低碳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应厚植循环发展沃土,引导企业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,实现绿色发展的创新性思维。在企业管理人员中开展循环经济和静脉产业相关的教育培训,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和废物零排放的新理念。借助全国科普日、世界环境日等重大时间节点,广泛发动环保专家、科研人员及科普志愿者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企业,面向各个群体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,有效承接学校环境教育,满足社会公众的环保需求,促进全民环境素养跨越提升。
(山东省科协供稿)